协会全称:河南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行业协会
办公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郑开大道75号河南建设大厦西塔14楼15室
邮编:450000
办 公 室:0371-65280218 邮箱:jcxhzhbgs@163.com
行业发展部:0371-63863837 邮箱:jcxhhyfzb@163.com
会员服务部:0371-63863829 邮箱:jcxhhyfwb@163.com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城市管理成于细、贵在精。精准掌握需求,精准提供服务,精准找到短板,精准靶向施策,是对基层治理体系与城市管理能力的深刻考验。
掌握需求、找到短板,是社区治理由“大水漫灌”调整为“精准滴灌”、迈向精细化的第一步。多地在推进城市管理进社区工作的过程中,转变治理思维,从“应对已发生的问题”转向“预测并防范未发生的风险”,治理关口的前移让治理成本降低、治理效能提升。
在江苏省宿迁市,城管人员深入社区,主动了解需求、摸排潜在风险,提前介入处理苗头性、倾向性、隐蔽性问题。“健全社区干部、网格员、楼栋长、志愿者、居民业主、个体商户以及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组织体系,常态化开展巡查走访,定期召开协商议事会议,通过‘敲门问需、座谈听声’等方式,及时发现解决好社区各类问题。”宿迁市城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充分应用,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的社区治理新方式持续涌现。
山东省青岛市依托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对12345政务服务热线关于城市管理领域的群众诉求全量汇聚,从管理现状、变化趋势、短板弱项、问题点位等维度“打开分析”,形成一份份具有参考价值的“体检报告”。供热季期间,对供热诉求日分析、日报告,并根据诉求和气温变化情况,主动预警、提前应对,上一采暖季供热领域诉求同比下降52%。
在准确收集社情民意的基础上,江西省赣州市等地按照事件的轻重缓急快速分流、明晰职责,精准投放人力、资源和服务,确保居民的关键小事得到迅速、有效响应。
“‘吹哨报到’‘三事分流’等机制,让基层响应处置时间从原来的平均2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治理效能显著提升。”赣州市城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市建立“小事快处”“中事协处”“大事统处”的分流处置机制,根据事件大小、繁简、难易程度,明确责任层级和责任人员,最大限度将问题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不出网格、中事不出社区(街道)、大事协同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城管人员立足“服务者”角色定位,当好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的采集员、宣传员、联络员、调解员、服务员,成了群众的“贴心人”。
临近饭点,江苏省无锡市西园社区食堂里,飘来饭菜香气。几名老人在城管人员的帮助下打好饭菜,“便宜实惠,既放心,又省心”。幸福场景源于两年前实施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西园社区下辖“一大六小”七个老小区,公共空间匮乏、便民设施陈旧。城市管理部门从施工现场有序、安全隐患整改、拆违补绿攻坚等方面全过程参与改造,有效解决了楼顶漏水、墙体渗水、绿化影响采光、强弱电线路杂乱、公共空间狭小、停车位紧张等现实问题。拆旧新建的综合服务中心里,不仅设置了社区食堂、警务室、卫生站,还增加了城管工作室。四季流转,城管人员耐心倾听、俯身服务,正一步步将“高品质宜居社区”的蓝图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生动现实。
社区治理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施策才能让城市既有市容“面子”,也有民生“里子”,考验着城市治理智慧。四川省成都市等地把城市管理进社区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载体和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综合整治和管理服务,助力城市更新行动与完整社区建设,在“市容秩序”与“民生需求”间找到了最优解。
作为成都市人口大区,双流区以3%的面积承载了10%的人口规模,近万名流动摊贩无序经营,衍生出通行不畅、乱摆乱放、污染环境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全区全年涉流动摊贩投诉超城管执法投诉总量的40%。一批“双流好市”品牌集市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情况。
双流区在学校医院出入口、商场商圈周围等人流量较大的空间区域,划定“蓝线管理服务区”,严格实行“疏导劝离+动态清零”机制,保障城市核心公共空间整洁有序。同时,充分利用闲置空地、背街小巷等小微空间,划定“红线流动摊贩归集区”,打造标准化经营点位,实行统一区域、统一标准、统一亮证规范经营,形成流动摊贩共同遵守的行为边界,企业市民给以支持的规范经营,执法单位予以认定的集摆空间,给流动摊贩生计“一份安稳”、给群众生活“一份便利”、给城市“一份温度”。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纵观城市管理进社区工作的探索实践,各地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践行“721”工作法,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效解决社区治理问题,于细微处见功夫、见质量、见情怀,让城市管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来源:中国建设报
© 2024 河南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35087号-1